近日,中国计量大学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过程组利用原位中红外(in-situ MIR)检测技术对Paal-Knorr吡咯衍生物合成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Mechanism and kinetic study of Paal-Knorr reaction based on in-situMIR monitoring》发表在光谱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该期刊为JCR分区光谱学类二区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4.098。
中国计量大学工贸所叶树亮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研究生杨世英为第二作者。
原位红外检测技术是一种能够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的高效分析手段,可获取反应机理与路径、反应起点与终点、反应瞬时转化率以及反应动力学等丰富信息,在精细化工合成工艺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论文对Paal-Knorr反应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合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方法和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技术首次成功识别出反应体系内半缩醛胺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并对各组分浓度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文章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影响,并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反应决速步骤的动力学参数。上述结果表明,原位红外表征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是揭示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有力工具。
论文详情戳如下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614252100857X